每天早晨在非洲,都有ㄧ隻羚羊醒來,知道一定要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要快,不然就會被吃掉。每天早晨都有ㄧ頭獅子醒來,知道一定要撲上最慢的一隻羚羊,不然就會餓死。不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,當太陽升起,你最好快跑。
─摘錄自《世界是平的》
誰是獅子?誰是羚羊?這句非洲俗諺套在現今如火如荼推行的全球化運動,真是太貼切也不過了。關於全球化的發展軌跡,本書作者首先提出一個大歷史觀,把全球化分為三個主要紀元。
第一紀元:「全球化1.0」─自公元1492年哥倫布揚帆西行那一年,持續到大約1800年,把世界由大尺寸縮為中尺寸,推動變革的主要行動者及全球整合驅動力,係取決一國的國力強弱,如武力、馬力、風力及後來的蒸氣動力。
第二紀元:「全球化2.0」─大概從1800年持續至2000年,把世界由中尺寸縮為小尺寸,推動變革的主要行動者及整合驅動力為跨國公司。跨國公司為了市場及勞力走向全球化,由荷屬及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,加上工業革命的推波助瀾。前半段的全球整合,包括蒸氣引擎與鐵道的問世,運輸成本降低;後半段則是出現了電話、電報、個人電腦、衛星、光纖電纜、初期的網際網路,造成通訊成本降低。
第三紀元:「全球化3.0」─大概從2000年開始,世界由小尺寸縮為微小尺寸,推動力來自個人。各式各樣的電腦程式,加上全球光纖網路的問世,使天涯若比鄰,個體不但能直接進行全球合作,也能參與全球競逐,世界變得又小又平。
其中,第三紀元「全球化3.0」與其他二個紀元不同的地方是,推動世界變得又小又平的力量不僅是個體,而且將是不分膚色族群如非白人、非西方人,只要插上插頭連上網路,都可以在抹平的世界大展身手。500年前哥倫布宣布「地球是圓的」,500年後的今日,作者卻認為「世界是平的」,並引用「政治由上而下的時代已經結束。競選活動、權力機制、新聞機構已經不再是封閉的社群了,不再由難以攢集的資本推動。在舊秩序旁興起的是某種更狂野、更迷人、更滿足個人的東西。」這段話,來描述「世界已經從圓的變成平的」。無論朝哪個方向看,舊有的層級正遭逢來自底層的挑戰,從上而下的結構都變得更水平,更多橫向的協調。
「我們的原料有兩種:一是砂(註:矽來自砂),貨源充足;一是人才,就沒那麼充足了。」英特爾(Intel)公司高階主管如是說。
─摘錄自《世界是平的》
在書中,作者提到了'競賽場的抹平",也用了推土機來比喻世界潮流的趨勢,並說了10台推土機的改變,10輛推土機的出現,導致競賽場的抹平,產生一個全新的社會經濟範式。
第1輛推土機─1989/11/9柏林圍牆倒下,視窗開啟。1989年11月9日倒下,使世界朝向民主及自由市場導向的方式,遠離威權和計劃經濟,並釋放了前蘇聯、印度等千萬人民的龐大能量。此外,大量的IBM個人電腦和賦予電腦生命力的視窗作業系統出現,資訊化開始普及。
第2輛推土機─1995/8/9(Netscape)上市。發展出一個廣泛應用的瀏覽器,不僅使網路活絡了起來,也為後來的數位革命、光纖網路、電子商務、網路泡沫等揭開序幕。 網景網景
第3輛推土機─工作流軟體。工作流軟體為全球的人力和電腦創造出一個全球平台,藉由電腦連接電腦,軟體連接軟體,工作流就能分割解體,送至全世界不同角落去完成。
第4輛推土機─資源開放。有了資源開放,全世界的人均可免費取用多種工具,從Linux作業系統到維基(Wikis)百科全書,形成知識分享、共同創造並共同擁有。
第5輛推土機─外包。為節約成本,把公司本來在內部做的部分程序,像研發、電話客戶、帳務等,讓另一家公司代勞,再把做完的工作重新合併,放回原本的作業程序中。
第6輛推土機─岸外生產。把工廠整個搬到海外,產品和生產方式完全相同,但是人工更低廉,賦稅更低,能源價格得到補貼,或是公司負擔的醫療成本更低。
第7輛推土機─供應鏈。是一種水平橫向式的合作,在供應商、零售商和顧客之間創造價值的方法,如美國(Wal-Mart)公司每年輸送23億貨箱到分店,其高效率的物流供應鏈便是一個好例子。
第8輛推土機─內包(insourcing)。如優比速(UPS)公司幫助一些小公司,提供從工廠、倉庫、顧客到維修的整個過程,甚至可以代向顧客收款,而這種深度合作必須仰賴UPS公司、客戶、客戶的顧客三者之間的高度信賴。
第9輛推土機─資訊搜尋。藉由搜尋引擎如Google、Yahoo等,不需要上圖書館、電影院或借助電視網,就可建立和部署屬於個人的供應鏈-資訊、知識與娛樂的供應鏈,自己賦予力量,讓自己的不同角色一起合作。
第10輛推土機─輕科技「類固醇」。一些新科技以「數位、行動、虛擬、個人」的方式,如同類固醇般,可以加強其他推土機的馬力,加速抹平世界。
10輛推土機,原來只是個別存在,在某些領域發揮作用。到了2000年左右,開始聚起來一起運作,創造了一個全新且更平坦的全球競賽場,這就是第一匯流。企業及個人為因應新的競賽場,而必須改變工作流程,以新的技術,新的商業模式,新的合作關係,來面對抹平的世界,同時使世界抹得更平,則為第二匯流。世界被剷平,全新的一群人,大約幾十億人,也從中國、印度、前蘇聯等地區,利用新科技,源源不絕地進入這個新場地加入合作或競爭,是為第三匯流。
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:「兒子啊,乖乖把飯吃完,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。」現在我則說:「女兒啊,乖乖把書唸完,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。」
─摘錄自《世界是平的》
我覺得,這是這本書做大重點的地方了,時代再改變,很多很多以前世界裡,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,在這網路發達的時代,一一的被推平抹平了。
(一)相信開放摒棄壁壘
有人或許會批評作者是個「全球化」的擁護者,反全球化人士堅信,全球化不過是個根本壓榨窮國、實則圖利富國的幌子,筆者卻認為,作者是個全球化的務實主義者,他相信全球化的潮流與趨勢已勢不可擋。
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(David Ricardo,1772-1823)提出比較優勢的自由貿易理論,強調「每一國都只生產自己擁有成本優勢的產品,再與他國交易他國擁有優勢的產品,每個貿易國都會受益,國民所得全會上升。」如印度,印度人所做的正是他們擁有比較優勢的工作,所賺取的收入可以用來購買美國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,如此美印二國均會受益。
(二)拼教育拼經濟不拼政治口水
當全球的的知識庫都連結起來,貿易與整合都愈來愈加強,全球大餅一定會愈來愈大愈複雜,假使任何一國,有能力培養出特殊、專業,一直能往附加價值較高的工作進行調適的足夠人才,就能享有大餅的一大塊。俗諺「富不過三代」,說的是第一代辛苦創業,第二代守成,第三代就變胖變笨變懶,慢慢敗光家產。看到海峽對岸的中國人奮發圖強拼經濟,印度量大質優的資訊人才邁入就業市場,全球競爭全然改頭換面之際,別人在跑馬拉松,我們如果還在因百米領先而自滿,領導地位勢將不保。
(三)海峽兩岸的考驗
在本書,他提出戴爾衝突防制理論(the 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),說明隸屬於某ㄧ個全球供應鏈的任何兩國,只要還在相同的供應鏈裡,就不會真的開戰。在抹平的世界裡,進入全球供應鏈的國家,一旦與他國開啟戰端,一定會打斷全世界的的產業與經濟,將喪失在全球供應鏈的位置,代價極其昂貴。政府除非自衛,否則要打之前必須三思戰爭的機會成本。
(四)未雨綢繆的能源政策
現代工業的發展與石油的支撐密切相關,油源的掌握一躍成為國家生存發展的至要關鍵。不到40年的時間,地球上的石油將會消耗殆盡,今後爭奪石化能源所需付出的政經代價無疑會與日俱增。政府當規劃可長可久的能源政策,加強節約能源宣導及教育,補助替代、乾淨、可再生能源的研發,立法強制車商製造更省油的車,與他國合作加強石油、天然氣的探勘,經濟永續的成長庶幾可期。
(五)認清資訊與知識的區別
憑藉網際網路等資訊科技的無遠弗屆,固然使許多人都能站在相同的立足點上,在扁平的世界裡跟別人公平競爭,但這絕非意謂,造就一批能上網搜尋資料、收發電子郵件的人及環境,就能讓個人、企業或一個國家提升競爭力,相信這也非作者撰寫本書的初衷。
資訊與知識的區別,在於資訊是經過組織後的資料,知識指的是經過消化而能讓個人運用的資訊。資訊科技儘管再發達,所帶來的效率及流通性儘管驚人,但是切莫一廂情願的認為,只要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,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。相反地,要弭平知識所形成的差距,非靠知識的開發及累積不可,而知識的開發及累積,又非假以時日及付出高昂的代價不能克竟其功。正本清源之道,需要政府、學術機構、企業、民間社會的共同努力,認清知識才是繁榮的唯一道路,而非一昧強調資訊的速成。
「ㄧ開始我們怕狼,後來我們與狼共舞,現在我們想自己變狼。」一位中國官員如此形容中美關係的變化。
─摘錄自《世界是平的》
面對全球化的挑戰,每一個國家及個人,都需要運用知識、資訊改造國民經濟並提升個人競爭力,來建立新的經濟架構,這也是《世界是平的》這本書所一再傳遞的訊息。
最後,在這競爭比前幾百年還要多出好幾千倍的現代裡,真的是不進則退,只要不求進步,真的會被世界的舞台趕了下去,所以在這本書中,作者一直在點出這點,一直不斷的提醒我們,要加強自己,要努力的往前,才不會被人追上,只有充實自己才能真正的,當一個成功的勝利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